去年新增648個社區養老服務站,今年力爭基本實現全覆蓋
“在去年新建成68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648個社區養老服務站的基礎上,力爭在今年基本實現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全覆蓋。”4月1日,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負責人表示,今年加快建設132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和1052個社區養老服務站,新增老年助餐社區300個、助餐服務點1000個。
重慶社區養老建設全面提速。
老人有需求找養老服務中心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在那么危急的時刻,第一時間想到的居然是給社區養老中心打電話。”4月1日,家住沙坪壩區磁器口街道金蓉社區的謝秋蘭(化名)老人,回憶起幾個月前的一幕,依舊心有余悸。
1月21日晚上19時16分,在渝中區走親戚的謝秋蘭腿腳突然劇痛,幾乎無法行走。加上本身就患有嚴重高血壓,她擔心引發不測,慌忙撥打了一個熟悉的電話:“我現在不能走路了,能不能送我去醫院?”
這通電話打給了沙坪壩區井口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24小時服務熱線,接線員隨即調取了呼叫者的個人信息。
“您現在是在渝中區?”接線員略感意外之余,立即回復,“您在家等著,我們馬上派人趕過去!”
隨即,該中心緊急救助應急預案啟動。40多分鐘后,工作人員驅車趕到老人所在的渝中區華福巷,因天色太晚加之地形不熟,電話詢問3次才找到老人。
工作人員合力將老人半抬著步行100多米才送上車。車上,工作人員一邊安撫老人,一邊與醫院、老人家屬聯系。
“這么晚了,真的是太感謝你們了!”當晚22時,中心工作人員在家屬的感激聲中離開。
“與其說老人感謝我們,倒不如說感謝重慶社區嵌入式養老體系帶來的便利。”沙坪壩區井口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芮曉虎坦言,作為重慶市社區養老服務“千百工程”中的市級示范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該中心有著典型的“一中心帶五站點”的模式,即一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帶動五個養老服務站。
“目前我們的養老服務,已基本覆蓋整個井口街道轄區60歲以上老人。”芮曉虎表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和站點,在井口街道已然形成了一張深深扎根于社區的養老網絡,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基本能滿足。
“一碗湯”的距離究竟有多近
“目前,全市有街道養老服務中心88個,社區養老服務站1869個。”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率,已從2018年底的39.4%提高到62.4%。
該負責人表示,針對多數老年人首選居家和社區養老的基本國情,我市在政府層面,規劃實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工程,在每個城市街道至少建設一個中心、每個社區建設一個社區養老站,打造一刻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讓老年人在熟悉環境中生活、在親情陪伴下養老。
在社會市場層面,實施“社區嵌入式”普惠養老院建設專項行動,預留157塊社區嵌入式普惠養老用地,簡化社區養老機構備案手續,落實社區養老機構的房產稅、所得稅等減免措施,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社區嵌入式普惠養老機構,提供社區居家上門服務,讓社區居家老年人在“一碗湯”的距離享受優質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這“一碗湯”的距離究竟有多近、服務有多優質?家住渝北區龍山街道冉家壩社區的劉德勝老人最有切身感受。
“按照渝北區的優惠政策,我午飯本來是要出兩塊錢的,但是養老服務中心給我把這兩塊錢也免了!”62歲的劉德勝激動地說,“還是給我把飯送到家里來哦!”
原來,62歲的劉德勝因患眼疾雙目幾乎失明,且經濟困難。根據渝北區相關規定,他每天中午可前往龍山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就餐。
每天送到劉德勝家中的午飯,是按照老年營養餐標準制作的兩葷兩素一湯。因為送餐距離近,每天劉德勝摸索著吃飯時還有點“燙嘴”。
“送了幾次飯后,我們發現老人會有意把午飯省一半留到晚上吃,于是決定每天送餐時一次性送兩份,讓他晚餐也不愁。”龍山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蔡汶棲表示。
按照該區優惠政策,針對具有該區戶籍、居住在轄區內的分散供養失能特困老人和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人,給予每人每天8元的用餐補貼,每人每天2元送餐補貼。
來自市民政局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市已在渝中、沙坪壩、九龍坡、渝北4個區試點這樣的居家養老服務包制度,政府為8000余名經濟困難的老年人購買緊急救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基本居家上門服務。
此外,我市還支持養老機構開發居家上門服務項目,孵化培育上門服務企業35家,并依托智慧養老服務大數據平臺,統籌線上線下居家養老服務,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浴等低償的居家服務,讓老年人在家即可享受多元化個性化養老服務,實現“老有所安”。
目前,全市開展居家上門服務的站點已達875個,占比從2018年底的29.6%提高到46.8%。
社區養老中心(站)社會化運營比例達45%
社區養老實現了老人們“家門口養老”的心愿,但無可回避的是,社區養老服務因設施覆蓋面小、盈利周期長等問題,一度社會力量參與度并不高。
對癥施策,我市采取“公建民營”“民建公助”等方式,通過出臺建設補貼、稅費減免、運營補助等一系列舉措,推進“機構建中心帶站點進家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支持養老機構運營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以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樞紐,利用資源優勢帶動轄區內社區養老服務站,同時拓寬養老服務消費支撐點,塑造養老機構服務品牌,延伸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到社區、進家庭。
為提升“中心帶站”聯合體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我市將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一體或鄰近設置,方便社區居家老年人就近享受養老和醫療服務。支持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周邊大型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打通養老中心老年人就醫和醫療機構老年人托養的雙向綠色通道。
我市還推動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向社區、家庭延伸,為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體檢和健康檔案管理服務,為90%以上高齡、貧困、獨居老年人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目前,我市已打造“中心帶站”聯合體60個,培育較大規模的社區連鎖化養老服務機構7家。社區養老中心(站)社會化運營比例已從2018年底的13.3%提高到45%,新增的68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均由社會養老機構運營,每個中心月均服務超過5000人次,群眾滿意度均達90%以上。
數說社區養老
2019年
全市新建成68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
648個社區養老服務站
2020年
加快建設132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
1052個社區養老服務站
新增老年助餐社區300個
助餐服務點1000個
目前,全市有街道養老服務中心88個,社區養老服務站1869個
全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率,從2018年底的39.4%提高到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