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人民網
剛吃完午飯,今年87歲的王榮槐婆婆笑瞇瞇的,與老伴兒相互攙扶著,臉上洋溢著神采;叵肫饚啄昵皠倎磉@里時的情景,她記得清清楚楚。
這里是渝北區龍山老年養護中心,屋外,蟬鳴不斷,陽光灑在庭院里,牽;ê忘S瓜藤蔓沿著風雨廊的柱子往上攀爬,這是老人們親自種下的瓜果植物。屋內,老人們剛吃完午飯,樂呵呵地坐在一起嘮著家常,其樂融融。
渝北區民政局黨委專職副書記周文靜介紹:“目前渝北正打造三級聯動的養老體系,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龍山老年養護中心正是其中一環。”到今年年底,渝北區計劃建設11個鎮街養老服務中心、63個社區養老服務站。
把診所搬進養老院
7年前,王槐榮婆婆就和老伴兒來了這里。才住了一個星期,她便認定,這里將是她度過老年時光的地方。于是,回家把房子賣了,打算在這兒安心養老。
雖然年事已高,但王婆婆依舊精神矍鑠、口齒清晰。她是中心的活躍分子,每周一、三、五的下午,她會組織中心的老人們合唱。“每天上午9點鐘,大家會一起在二樓的操場上做操,這種熱鬧的集體生活讓人開心,比家里舒服多了,我們和兒子生活習慣不同,住在一起會增添兒女的負擔,這里自由自在,何樂不為。”王婆婆樂呵呵地說。
對于王婆婆來說,這里的醫療條件一樣讓人安心。自己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腿腳也不是很方便,龍山老年養護中心配套的康復護理院可以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
龍山老年養護中心的負責人介紹,目前康復護理院,有老年科、中醫科、康復理療等科室,全天24小時都有醫護人員值班。“我們時刻監護長者的身體狀況,若需要向醫院轉診,我們與市內多家三甲醫院有合作,享有優先看病住院的福利。”相反,若老人生病住院后,已滿足出院條件,但還需要人經常照料,同樣可以轉到養護中心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緩解了醫療資源。
“嵌入式”養老不離家
周玲是渝北龍山街道社區的一名社工,她所工作的地方是社區養老站。她介紹,這是渝北區創新探索出的‘三級聯動中心帶站’的服務模式,即養老服務中心與社區的養老服務站、居家養老三級緊密結合,以“中心”帶動“站”的形式,覆蓋整個街道的養老服務體系。
近年來,渝北區開發了“居家智慧養老平臺”,該平臺有健康服務、生活服務、護理服務等,能夠提供助潔、助浴甚至助餐等服務。“我們幫助老人在手機上安裝這個app后,他們只需要3步,就可以完成線上點單服務,操作非常簡單,如果實在不會使用手機,直接撥打電話也會有社區的助老員及時上門。”周玲說。該平臺甚至能夠鏈接可穿戴設備,能夠隨時感應老人的身體狀況,遇到突發狀況能自動緊急呼叫周邊社區站點,從而獲得緊急救助。
家住渝北區龍山社區溫馨家園的李爺爺今年83歲,患了嚴重的風濕病,連走路的困難。前年,李爺爺的老伴兒去世了,如今一個人在家,行動不便,有困難不知道找誰求助。“工作人員在社區宣傳養老服務站時,剛好遇到了他,他對我們的智慧養老很感興趣,于是立馬就給他安上了居家養老app。”周玲說。從那之后,李爺爺一旦有需要,就在平臺上“一鍵呼叫”下單助醫服務,隨后呼叫中心值班人員做出響應安排站點工作人員上門服務。
雖然養老服務站點不提供床位,但是只要通過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就能在15分鐘以內趕到,為老人提供服務。目前,龍山街道一共有13個社區,其中10個社區設立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60歲以上老人有3.7萬。
“互助養老”支撐幸福晚年
城市里的老人能夠借助養老中心、養老站安享晚年,那么如何讓農村老人享受愛心服務呢?近年來,渝北區在大盛鎮千盞村開啟了村級互助養老模式。
千盞村的合和下坪互助養老點占地3000多平方米,遠處山巒綿延起伏。目前,養老點有居民20戶,共26人,以60歲以上的老人為主,主要是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建卡貧困戶和殘疾人。
合和下坪互助養老點采用的“集中居住,抱團取暖”新型養老模式。村里的20戶貧困戶和孤寡老人搬離了住了幾十年的土墻房,住進了政府修建的新房子。“房子周邊有少量菜地,老人們可以種菜、養雞、養鴨,也可以當綠化保潔員,賺點額外的生活補貼,還可以土地入股分紅,年收入可達到1萬元左右。”大盛鎮千盞村書記傅福剛稱。
目前,按照《重慶市渝北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實施方案》,渝北區以村辦公室、衛生院等可利用的公共服務設施為依托,或根據老年人需求選擇鄰近合適的農家大院、居民聚居區作為場地,已建設了30個村級互助養老點。
今年底,渝北計劃修建30個農村互助養老點,讓農村老年人在不離家、不離鄉的環境里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