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華龍網
三頓飯不用愁,看書娛樂有地方,遇到緊急情況立馬有人來幫忙……今(16)日,筆者了解到,重慶市渝北區木耳鎮金剛村和五通廟村兩個互助養老點同時開業試運行,為老人們開啟了養老不離家的“一站式”養老生活。
據了解,近年來,木耳鎮以互助養老為主線,堅持“政府支持、部門指導、村委會實施”的原則,積極探索建設農村互助養老點。
兩個互助養老點建筑面積共計500余平方米,采取“政府解決一點、村委會自籌一點、社會捐贈一點、服務對象出一點”的“四個一點”方式,引入“助老員+志愿者+社工”隊伍,開展民主議事、鄰里互助、文化娛樂、定期探訪、人文關懷、親情聯絡、健康理療、生活照料、志愿服務、緊急救援等服務,制定《互助養老點服務項目》《助老員、志愿者、社工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三堂二室一中心”規定》等制度,旨在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倡導建樹“鄰里和諧互助、結對幫困”新風尚,努力實現農村老人“老有所托、老有所學、老有所醫、老有所獲”。
筆者在現場看到,兩個互助養老點均設置了“三堂二室一中心”,即議事堂、食堂、澡堂、休閑娛樂室、健康照護室和健康呼叫中心,將為入駐老人們提供糾紛調解、餐飲洗浴、健康護理、日間照料、短期托養、緊急救援等綜合性養老服務,以“硬核”的條件保障有品質的養老服務。
筆者在金剛村互助養老點看到,健康照護室是傳統的鄉村老式“坡屋頂”,仿木地板防滑磚,稻草墻面漆,竹柵欄、蓑衣等墻面裝飾,返璞歸真的裝潢設計悄然散發著老人們熟悉的“家”的味道。澡堂采用了無障礙式設計,放置了浴桶、助浴床、全自動洗衣機等現代化的電器設備,為村里的老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供了“硬核”條件,即使是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也可以在這里享受到助浴、助潔服務。這里的食堂既明亮干凈又置有現代化的設施設備,跟城里一個樣。老人們不方便回家時就可以進來“刷臉卡”吃飯,還能享受到早、中、晚三餐經費補助的利好政策。同時,食堂還可以為經濟困難的、失能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務。
木耳鎮結合村衛生室現有的設備分別在兩個互助養老點設立了健康呼叫中心,向金剛村和五通廟村的空巢老人發放了愛心呼叫器,只要老人有需要,隨時可以按下身上穿戴的呼叫器上的按鈕,直接聯系健康呼叫中心,管理員就會在第一時間趕到老人家中提供幫助。未來,木耳鎮將以點帶面向全鎮推出該項服務,實現空巢老人健康呼叫全覆蓋。
跟城里的社區養老服務站一樣,這里重點推出臨時托管和日間照料服務。老人可以像小孩上幼兒園一樣,白天來中心看書報、健身、娛樂,吃一頓中餐,然后午休,下午在按摩椅上躺一躺,再參與一些棋牌娛樂項目,晚上“放學”回家。根據老人的不同需求,助老員、志愿者、社工們還會提供一些閱讀、心理輔導、日常保健等服務。像這樣“日托”一天,收費為每天10元。
關心今天的老人就是關心明天的自己。老齡化浪潮來襲,“空巢老人”數量不斷增加,如何在完善互助養老硬件的同時,積極彌補農村養老服務人員不足的問題?木耳鎮給出的答案是:在互助養老點引入“助老員+志愿者+社工”的社會力量,特別是發動本地村民參與互助養老,推出“低齡存時間,高齡換服務”的養老模式。
其中,助老員由村委會、村民推薦或自薦產生,主要負責做好養老點日常管理、餐飲、設施維護、清潔衛生等工作;志愿者由村民、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自愿報名,自愿為老年人提供助浴、按摩、送餐等服務;專業社工服務由政府購買、統一安排,主要負責養老業務指導,定期組織老年人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團體活動和心理咨詢等個案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互助養老點的志愿者多是本村村民或老鄰居。過去基于人情的鄰里互助,如今轉換成為公益性、精準化的服務,付出得心甘情愿,接受得心安理得,既增進鄰里和睦相處,又形成互助養老的良性循環。
為激勵互助服務,最大限度吸引老年人參與活動,提高志愿者工作積極性,木耳鎮建立了互助積分制度,根據活動內容進行評估積分,按每分0.1元兌換等價物品或服務。
與此同時,木耳鎮還建立了互助養老服務云平臺、綜合信息管理平臺等,建立老年人信息庫、助老員和志愿者積分庫,制作了服務臺賬,為提升試點建設質量、保持常態長效提供保障。 |